首页 > 新闻 > 正文

模型同质化严重 智能投顾直面“业绩杀”

2018-08-06 10:46:18 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日,北京的张女士赎回了一年前购买的某股份行智能投顾产品。她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一年时间过去了,本金已经亏损近7%。感觉没有理财经理做得好,也没看出它的优势在哪里。”

相关数据显示,多家机构的智能投顾产品上半年收益告负。同时,不少投资者也反映智能投顾产品“没有想象中好用”。一时间,凭借“人工智能”、“长尾市场”等概念风靡的智能投顾面临表现不佳、热度消退等争议。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当前智能投顾产品收益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除了市场弱势运行外,国内智能投顾领域本身也存在投入有限、智能化程度较低、投资者教育欠缺等问题。但仅以此判定智能投顾“风口”已经过去可能还为时尚早,未来智能投顾市场依然有巨大发展空间。

智能化程度仍待提升

对于亏损,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智能投顾产品收益表现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弱势运行。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认为,今年以来绝大部分资产的收益表现都不好,这是复杂的内外环境决定的。智能投顾产品的标的是大家所熟知的资产品类,在行情不太好的情况下,收益率自然不会太好。同时,当前智能投顾的产品组合有限,很难通过有效组合获取超额收益。另外,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投顾模型同质化严重,导致同涨同跌现象明显,一致性下跌情况经常发生。

国内智能投顾发展尚不成熟也是不争的事实。北京艾真融科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林表示,很多智能投顾系统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大部分都只是量化,不是真正的AI,当市场行情不好时,趋同性较强。他说:“量化趋同可能会导致亏损,或者大家看不到信心。因此,过去两年很多公司智能投顾系统都不做了。”

智能投顾起源于金融危机后的美国,自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初创公司开启大幕以来,全球已涌现出不少成功的智能投顾平台。Statista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达2264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智能投顾行业发展较晚,无论是市场还是投入方面,与国外都有不小的差距。

张家林表示,国外的微观市场结构比国内更有效,机器学习的效能更高。A股微观市场的信息结构相对较差,机器学习比较困难,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国外机构在智能投顾系统的投入很大,都是几亿美元、甚至十几亿美元级别,而国内的智能投顾系统目前投入都太小了。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资产种类不够丰富,导致国内智能投顾组合较为有限。”何飞认为,国外的ETF类型众多,能够真正实现“一万个人,一万种组合”。国内现有的智能投顾模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调仓等关键环节上还不够优化。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何飞表示,目前提供智能投顾的正规金融机构还不多,未能将智能投顾模式发展成一定规模的智能投顾业态。金融机构在大数据分析上的能力还不够,数据孤岛问题还需要加快解决。此外,我国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流程还不够健全,投资者的风险投资意识较弱,合格投资者相对较少,使得智能投顾在推广中出现了一些乱象,比如将风险高的产品推荐给了风险规避型的投资者。

中阅资本总经理孙建波称,目前金融机构提供智能服务方面的能力仍有缺陷,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智能投顾非常依赖高水平的开发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对计算和学习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

此外,国内市场上投资者教育仍然欠缺。埃森哲此前发布的报告《智能投顾在中国》指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更加关注短期收益,大多偏向短期投机、追涨杀跌。智能投顾所秉持的资产配置、长期价值投资、被动投资等投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智能投顾作为新兴事物,客户建立认知和信任都需要时间。资产配置、稳健投资的优势只有经过长时间积累才能发挥效用,需要时间的积累。

“风口”尚未过去

尽管当前智能投顾发展仍有诸多不成熟之处,但专家认为,由此判断“风口”已经过去还为时尚早,未来智能投顾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PINTEC集团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智能投顾管理资产超过288亿元,预计到2022年国内智能投顾管理资产将超过4万亿人民币,覆盖人群达1.03亿。而且,截至2017年底,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达3.84亿,有理财需求的人数在稳步上升。

埃森哲认为,80后、90后群体会逐步成为财富管理的核心客户群体。在财富管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利用新兴数字技术去满足80后、90后群体尚未被满足的财富管理需求,已是各财富管理机构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4月出台的资管新规专门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做出相关规定,包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投资顾问业务应当取得投资顾问资质,非金融机构不得借助智能投资顾问超范围经营或者变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等。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未来智能投顾在合规性方面将越来越明确。

“资管新规后,智能投顾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中信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研究部副总裁许多表示,过去一般投资者可能更多会选择银行理财或者货币基金,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理财需实现净值化管理、打破刚兑,这将有利于让投资者对于风险与收益建立起更理性的认识,低风险且收益稳健的金融产品有非常大的市场。智能投顾产品会成为比较好的选择。

当下,国内智能投顾行业刚刚起步,金融机构推出的智能投顾产品专业水平不足,服务随意性强,并且利益导向严重。因此,如何打造领先的智能投顾产品,将是抢占市场的重中之重。

孙建波表示,真正的智能投顾团队应该是由优秀的投资专家、数学专家和机器学习专家三个团队共同组成。要打造智能投顾产品,必须要组建一个跨专业的、复合型的研发团队。应该鼓励大型金融机构组建相关的子公司推进智能投顾系统建设。

“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智能投顾系统的时候,要防范羊群效应,防范风险。这是以前智能投顾或科技公司没有考虑过的。”张家林表示,金融机构不仅要帮助用户去下单买卖,还要监控买卖行为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有风险管理预案,且如果发生大规模的风险还应有处置机制。

何飞认为,金融机构在发展智能投顾方面应分阶段完成智能投顾落地布局,引入创新实验机制,制定可行的试错政策及合理的盈利模式。此外,还应明确客户定位,做好客户分层,做好产品分析及模型研发工作。

收益率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入发展,以门槛低、费用低、高效率为特点的智能投顾逐渐走近大众视野,对作为“长尾用户”的中低净值人群颇具吸引力。一时之间,“千载难逢的风口”、“下一个爆品”等标签纷至沓来,各路资本争相涌入。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智能投顾领域。比如,招商银行的摩羯智投、兴业银行的兴业智投、光大银行的光云智投、中信银行的“信智投”等。

但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多位智能投顾产品投资者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感觉“不太好用”。

金融界日前发布的《中国智能投顾行业2018年6月报》显示,6月份各家智能投顾产品收益均告负。而且,多家智能投顾产品上半年收益告负。金融界灵犀智投以0.65%的收益率,成为上半年唯一一家为投资者赚钱的智能投顾产品。

对于智能投顾产品的使用体验,一位李女士认为“没有想象中的好”。其所购产品,风险测评环节显示与购买银行理财差别不大。投入资金后,该产品会给客户配置一个投资组合,其中包括十余个基金、股票等项目。而理财经理可能没办法一次性给客户推荐这么多投资项目。此外,当收益偏离预设值时,该产品会提醒客户优化资产,而选择优化资产会产生一定的手续费。

关键词:

本网站由 财经产业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8023326号-29
联系我们:85 572 98@qq.com